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会 > 心智障碍者资源中心
|心智障碍者资源中心
讲座回顾| 融合教育的16个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0-12-31发布者:来源:浏览:428次

融合教育实践可能

没你想象的美好

但一直有人在做

 

写在前面的话:

这次融合教育讲座准备的颇有些“仓促”,从邀请到确认讲师,到沟通课程框架,再到发布招募,也就一周多时间,没想到报名这么火热。2天报名人数就超过了70,后来受限于场地空间,婉拒了一些报名者,再次向TA们说声抱歉。

 

这次参与者中有资源老师、特教老师、社工以及家长,大家的问题都很“迫切且实际”,如:孩子没办法遵守课堂纪律,且老师教育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经验不足?班级融合怎样才能和其他小朋友玩?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融合教育很难推进?在校陪读不知怎么逐渐撤销对孩子的支持?孩子是去特校,还是普校?家长太过急切且不能抓大放小,期望与学生能力不符?学生在资源教室很听话,但一回到教室就会出现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专业和策略的重要性,以及“支持”的匮乏,不管是对资源老师、普通老师、还是家长......

 

非常感谢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李学会博士和深圳市南山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研组成员汪晓灿和吴奕佳两位资源老师,2020年12月12日在宝安广场大厦为我们带来精彩分享,现场座无虚席。

 

壹.什么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翻译为全纳教育),最早是在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年修订版中“第三条”残疾人教育应当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

 

贰.深圳残疾儿童少年怎么申请义务教育学位?

1.残疾儿童申请随班就读,申请的条件、提交材料和录取办法与普通儿童申请学位相同。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随班就读,经过专业单位评估结果显示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有关学校不得拒收。

2. 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户籍听障、视障等适龄儿童,凭户口本、儿童出生证、医院证明可到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元平特校地址:龙岗区布吉西环路138号,电话:0755-89468816)

智力障碍等其他类型的适龄儿童申请所在区特殊教育学校,例如罗湖区星园学校、龙华区润泽学校、坪山区特殊教育学校、龙岗区特殊教育学校、福田区竹香学校、宝安区特殊教育学校、南山区龙苑学校

3. 学校和家长如对残疾儿童(深圳户籍)能否正常随班就读存在不同看法的,在每年4-6月(一年一次)到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能力评估(预约咨询电话:0755-89468816/89468832),根据评估意见执行。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融合教育”实施情况,包括“资源教室、IEP(个别化教育计划)、资源老师的日常工作及流程等等,下面让我们娓娓道来。

 

叁.申请资源教室服务的流程

 

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

 

奕佳老师说:资源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有实实在在的方法策略和专业理论支撑,如下面的“案例”,请大家理性分析每个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而制定改变策略,拟定合理的目标。

 

不是单一前因,出现行为,进而有了结果,结果可能是下一个行为的“前因”,这是交织在一起的,要多方面分析。很多时候我们老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行为”,而往往忽略了“造成这个行为出现的原因”。更多要做“问题行为”发生的预防行为。

 

也许有人会说,融合教育没有这么简单,支持特殊需要学生也没有那么容易。当然不容易啦,现在谈到“教育”都惶恐。教育的麻烦在于,它的结果可能很久才能看到,但它的对错不允许在试一次,可能这也是大家“焦虑”的根本。

 

伍.特殊需要学生在普校常规干预流程

 

 

 

陆.融合教育的多方目标

特殊需要儿童:能够与普通儿童在同一个环境下学习和互动,以达成融入社会、成年后能自己独立生活的学习目标

普通儿童 : 学习接纳、互助、责任心养成

普通老师:增进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能力

普通学校:构建融合、接纳、互助、包容的校园生态

 

柒.资源老师具体工作内容

-特殊儿童的鉴定和教育评估

-儿童的转介

-IEP制定

-特殊需要学生教学

-极度困境学生支援

-教师沟通协作

-家长沟通协作

-德育沟通协作

-普通孩子沟通协作

-特殊教育资源整合

-特殊教育策略分享

-校园、学生班级融合氛围建设

-社区融合宣传

捌.教育康复课程是学生进步的基础

言语治疗:表达与沟通、人际关系

绘画治疗:情绪疏导、认知、潜能开发

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管理、注意力

音乐治疗:情绪疏导、大小肌肉发展

社交治疗:社会性互动、情绪疏导

箱庭疗法:情绪疏导、创伤治疗

 

玖.关于IEP和融合目标、期望

-先解决对孩子融合中最迫切的问题(情绪行为问题)

-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

 

 

拾.普通学校日常融合教学形式

 

注:所有的课程设计是先根据特殊需要学生的评估而设置,包括抽离也是有相关要求和规定。不是为了“抽离”而抽离。

 

十一.资源教室课程可能涉及如下内容

-社交课

-康复课程

-注意力训练

-语言训练

-感统课

-沙盘辅导

-情绪疏导

-学业辅导

-团体课

-家长访谈

-德育会议

-教学研讨

 

十二.资源老师的教学小策略

融合环境创建(请进来)

-资源教室开放日(每周1个小时)

-心理小天使培养(每班2个)

-社团团辅课邀请(学生选择)

-保护**计划

-学生作品展

-给予普通孩子足够的仪式感

 

融合环境创建(走出去)

-特殊儿童教育策略交流会(班主任、新教师、德育)

-融合绘本班会课(心理、融合活动周)

-校园融合宣导活动(唐氏综合征日、助残日家庭班会)

-心理、融合宣传进社区

 

十三.给家长的几个小建议

-调整期待

以融入社会为终极目标

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

-多合作

班级管理

家校沟通

与其他家长沟通

-适当夸奖

正向支持孩子

夸夸老师

夸夸学校

 

十四.对资源老师的期待

资源教师是需要能够独当一面的,需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程度,才能守住初心,才能守住资源教室。

 

学习方向和渠道

-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学、结构化教学、ABA、PCI、RDI、正向行为支持、关键技能教导

-好机构的培训课:以琳、广州刘劲

-团体治疗:沙盘、绘画治疗、戏剧治疗

-志愿者学习:康宁的艺术治疗、杭州第七人民医院的ADHD干预

 

推荐书籍:

方俊明、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昝飞:《行为矫正技术(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王辉:《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

吴端文:《感觉统合训练》

 

晓灿老师在分享时说了一个真实事情,某个学校的资源老师被抽调去上其他课程,但每次下课,这个老师都是拿着教具直接回到资源教室“守着”,就是为了守住“资源教室”,最后学校让TA回到“本职工作”继续负责特殊需要学生的教学工作。

 

说这么多,不是想批判或指责什么,只是希望家长和资源老师相互间多些理解和配合,用老师们的话说:咱们的目标的一样的。

 

 

融合教育工作是个专业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联动,多专业介入的工作,还需要给支持者支持,仅仅依靠资源老师一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大家的初衷都是很愿意帮助孩子,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呢?李学会老师说这背后是残障的观念、制度和福利变迁的过程。

 

残障的观念与社会应对

残废-残疾-残障-身心障碍(变与不变)

慈善/福利模式-医疗模式-社会模式

 

从人的特殊到需要的特殊

-1994《萨拉曼卡宣言》《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1993年《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United Nations Standard Rules on the Equalization of Opportunities for-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到2017年修订。

 

随着社会发展,对残障的观念改善,大众对残障意识的提升,对权益的注重,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与残障人士相关的社会现象。

 

十五.残障儿童教育相关政策

-《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修订)》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深圳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

 

说到政策,大家能说出来的是残障儿童享受10倍教育经费,5个持证或诊断学生建一个资源教室,但具体的“资源老师由谁招聘、特殊需要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资源老师继续教育学时课程大纲、对资源老师的巡回督导、对普校老师的支持等等”没有清楚的说明。

 

有制度,但制度宽泛,缺乏具体操作指引,我们看到现行融合教育实践中,还没有给到老师足够的支持,资源老师人手也不足。

 

某个学校,二年级班上有7位特殊需要学生,班主任反复跟校长提议,把学生分到7个班级中,校长说,一个老师难,比过7个老师都难要好。这背后就是支持体系的缺失。

 

十六.我们要看到这是“群体需求”而非个人的需求

家长推融合教育这个事情/议题,要考虑到这不是自己孩子一个人所面对到的问题,在学校找到“盟友”拉上几个家长一起和学校沟通,说明群体的需求。

 

我们在推“融合教育”不是推“特权”,是希望所有儿童在适龄的年龄都享受到“义务教育”,是希望学校的环境更加包容,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用中国的老话“因材施教”,用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的方式教学,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专长”,关注到每个孩子的“需要”,也许会少些“校园欺凌事件”,少些“悲剧”的发生。

 

最后,李学会老师关于融合教育在实践中的建议提出:在教育局系统中,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聘请专业的人员(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行为分析师、心理治疗师、资源老师、特教老师、社工等)组成专家团队,组成“巡回督导支持小组”,负责:全市特殊需要学生的指导、日常教学、巡回督导等工作。既可以支持普通学校中的资源老师、普通老师,也可以支持特校中的老师,还有送教上门老师的支持,让其成为良性循环。

 

写在最后的话:

希望几年后,再开融合教育讲座,就没有怎么多人来报名,大家的困惑也不在是这些“技巧”方面,而更多从特殊需要学生的“权益”出发,希望这天早点到来。